長阿含經序

長安釋僧肇述

长安释僧肇述

夫宗極絕於稱謂,賢聖以之沖默;玄旨非言不傳,釋迦所以致教。是以如來出世,大教有三:約身口,則防之以禁律;明善惡,則導之以契經;演幽微,則辨之以法相。然則三藏之作也,本於殊應,會之有宗,則異途同趣矣。

佛法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形容,贤圣之人只能保持沉默;深奥的道理如果不通过语言传播,释迦牟尼佛就无法传授佛法。所以,如来佛出世,佛法主要分为三类:从身口行为方面来说,用戒律来约束;从善恶方面来说,用契经来引导;从深奥的道理方面来说,用法相来阐释。那么,三藏经的编写,本源于不同的因缘,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宗旨,虽然途径不同,但最终都会达到同一个目标。

禁律,律藏也,四分十誦。法相,阿毗曇藏也,四分五誦。契經,四阿含藏也:《增一阿含》四分八誦,《中阿含》四分五誦,《雜阿含》四分十誦,此《長阿含》四分四誦,合三十經以為一部。

戒律,就是律藏,有四分十诵。法相,就是阿毗昙藏,有四分五诵。契经,就是四阿含藏,包括:《增一阿含》四分八诵,《中阿含》四分五诵,《杂阿含》四分十诵,还有这本《长阿含》四分四诵,合计三十部经文组成一部。

阿含,秦言法歸。法歸者,蓋是萬善之淵府,總持之林苑。其為典也,淵博弘富,韞而彌廣;明宣禍福賢愚之迹,剖判真偽異齊之原,歷記古今成敗之數,墟域二儀品物之倫。道無不由,法無不在,譬彼巨海,百川所歸,故以法歸為名。開析修途,所記長遠,故以長為目。翫茲典者,長迷頓曉。邪正難辨,顯如晝夜;報應冥昧,照若影響;劫數雖遼,近猶朝夕;六合雖曠,現若目前。斯可謂朗大明於幽室,惠五目於眾瞽,不闚戶牖,而智無不周矣。

“阿含”是秦朝的语言,意思是法归。法归,指的是所有善法的宝库,是所有佛法的总汇。这本经书,内容渊博,丰富多彩,包罗万象;它阐明了善恶因果、贤愚之人的行为,剖析了真伪、正邪、不同等级的根源,记录了古今成败的例子,说明了天地万物之间的规律。所有道理都离不开它,所有佛法都包含在其中,就像浩瀚的大海,百川归流,所以称为“法归”。它详细地分析了修行之路,记载的内容非常久远,所以称为“长”。研读这本经书,能使人长久的迷惑顿悟。邪正难以辨别,就如同白天黑夜一样明显;报应虽然隐蔽,却如同影子一样清晰可见;劫数虽然遥远,却如同朝夕一样近在眼前;六合虽然广阔,却如同眼前一样清晰可见。这就好比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亮了明亮的灯火,让五眼失明的人重见光明,不需要打开门窗,智慧就能遍及一切。

大秦天王,滌除玄覽,高韻獨邁,恬智交養,道世俱濟,每懼微言翳於殊俗。以右將軍使者司隸校尉晉公姚爽,質直清柔,玄心超詣,尊尚大法,妙悟自然,上特留懷,每任以法事。以弘始十二年歲次上章閹茂,請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,十四年訖。十五年歲次昭陽赤奮若,出此《長阿含》訖。涼州沙門佛念為譯,秦國道士道含筆受。時,集京夏名勝沙門,於第校定,恭承法言,敬受無差,蠲華崇朴,務存聖旨。余以嘉遇猥參聽次,雖無翼善之功,而預親承之末,故略記時事,以示來賢焉。

大秦天王,爱好玄学,品格高尚,心胸宽广,智慧超群,既修道又济世,总是担心佛法精妙的言论被世俗所掩盖。于是任命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,他为人正直,性格温和,对佛法理解深刻,尊崇佛法,悟性很高,天王非常器重他,经常委任他处理佛法相关的事务。弘始十二年,岁次上章閹茂,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传授律藏,共四十五卷,十四年完成。十五年,岁次昭阳赤奮若,传授了这本《长阿含经》。凉州沙门佛念负责翻译,秦国道士道含负责记录。当时,聚集了京夏地区有名望的僧人,在府邸校对经文,恭敬地聆听佛陀的教诲,认真地记录,不遗漏任何细节,去除繁华,注重朴实,务必忠实地保留佛陀的教诲。我由于幸运的机会,得以参与其中,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,但也有幸参与其中,所以简单地记录下当时的情况,以供后人参考。

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

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

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

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翻译

(一) 第一分初大本經第一


(一) 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

如是我聞:

如是我闻:
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有一次,佛在舍卫国祇树林窟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。

時,諸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,各共議言:諸賢比丘!唯無上尊為最奇特,神通遠達,威力弘大,乃知過去無數諸佛,入於涅槃,斷諸結使,消滅戱論。又知彼佛劫數多少,名號、姓字,所生種族,其所飲食,壽命脩短,所更苦樂。又知彼佛有如是戒,有如是法,有如是慧,有如是解,有如是住。云何,諸賢!如來為善別法性,知如是事,為諸天來語,乃知此事?

当时,比丘们在乞食回来后聚集在花林堂,互相讨论说:“诸位贤明的比丘!只有无上尊者最奇特,神通广大,威力无边,他能够知道过去无数劫的佛陀,进入涅槃,断除一切烦恼,消灭一切争论。他还知道那些佛陀的劫数多少,名号、姓氏、出生种族、饮食、寿命长短、经历的苦乐。他还知道那些佛陀持有什么戒律,修持什么法门,拥有怎样的智慧,有怎样的理解,过着怎样的生活。那么,诸位贤者!如来佛能够善于辨别法性,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?是通过天人来告知,还是自己知道的?”

爾時,世尊在閑靜處,天耳清淨,聞諸比丘作如是議,即從座起,詣花林堂,就座而坐。

这时,世尊在静室里,天耳清净,听到了比丘们的议论,就从座位上站起来,走到花林堂,坐在座位上。

爾時,世尊知而故問,謂:諸比丘!汝等集此,何所語議?時,諸比丘具以事答。

这时,世尊知道他们的议论,就问他们:“诸位比丘!你们聚集在这里,在讨论什么? ” 当时,比丘们详细地回答了世尊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善哉!善哉!汝等以平等信,出家修道,諸所應行,凡有二業:一曰賢聖講法,二曰賢聖默然。汝等所論,正應如是。如來神通,威力弘大,盡知過去無數劫事,以能善解法性故知,亦以諸天來語故知。佛時頌曰:

这时,世尊对诸位比丘说:“很好!很好!你们怀着平等的信心,出家修行,应该做的有两件事:一是宣讲贤圣的佛法,二是保持沉默。你们刚才的讨论,正是应该如此。如来的神通,威力无边,能够完全知道过去无数劫的事情,因为他能够善于理解法性,所以知道;也因为天人来告知,所以知道。佛陀当时颂道:

比丘集法堂,講說賢聖論;

比丘聚集在法堂,宣讲贤圣的道理;

如來處靜室,天耳盡聞知。

如来佛住在静室里,天耳能够听到一切。

佛日光普照,分別法界義;

佛陀的光明普照一切,能够辨别法界的道理;

亦知過去事,三佛般泥洹。

也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,以及三佛涅槃。

名號、姓、種族,受生分亦知;

名号、姓氏、种族,以及他们投胎的类别,也都知道;

隨彼之處所,淨眼皆記之。

根据他们的处所,清净的眼光都记得。

諸天大威力,容貌甚端嚴;

天人拥有强大的威力,容貌非常庄严;

亦來啟告我,三佛般泥洹。

也来告知我,三佛涅槃。

記生、名號、姓,哀鸞音盡知;

记得他们的出生、名号、姓氏,以及哀婉的鸟鸣声,都能够知道;

無上天人尊,記於過去佛。

无上天人尊者,记得过去佛陀。

又告諸比丘:汝等欲聞如來識宿命智,知於過去諸佛因緣不?我當說之。

又对诸位比丘说:你们想听如来知道宿命的能力,了解过去诸佛的因缘吗?我将告诉你们。

時,諸比丘白言:世尊!今正是時,願樂欲聞。善哉!世尊!以時講說,當奉行之。

当时,诸位比丘说:世尊!现在正是时候,我们乐意想听。很好!世尊!您现在讲说,我们一定奉行。

佛告諸比丘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時,諸比丘受教而聽。

佛陀对诸位比丘说:仔细听!仔细听!好好思考,我将为你们分别讲解。当时,诸位比丘接受教诲,认真听讲。

佛告諸比丘:過去九十一劫,時,世有佛名毘婆尸如來、至真,出現于世。復次,比丘!過去三十一劫,有佛名尸棄如來、至真,出現於世。復次,比丘!即彼三十一劫中,有佛名毘舍婆如來、至真,出現於世。復次,比丘!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,又名拘那含,又名迦葉。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。佛時頌曰:

佛陀对诸位比丘说:在过去九十一劫的时候,世界上有一位佛陀,名叫毗婆尸如来,他是至真,出现在世间。其次,比丘!在过去三十一劫的时候,有一位佛陀,名叫尸弃如来,他是至真,出现在世间。其次,比丘!就在那三十一劫中,有一位佛陀,名叫毗舍婆如来,他是至真,出现在世间。其次,比丘!在这个贤劫中,有位佛陀,名叫拘楼孙,又叫拘那含,又叫迦叶。我现在也在这贤劫中成就了最正觉。佛陀当时颂曰:

過九十一劫,有毘婆尸佛;

次三十一劫,有佛名尸棄;

即於彼劫中,毘舍如來出。

今此賢劫中,無數那維歲;

有四大仙人,愍眾生故出:

拘樓孫、那含、迦葉、釋迦文。

过了九十一劫,有毗婆尸佛;

接着三十一劫,有佛陀名叫尸弃;

就在那劫中,毗舍如来出世。

现在这个贤劫中,有无数那维岁;

有四大仙人,为了怜悯众生而出世:

拘楼孙、那含、迦叶、释迦文。

汝等當知,毘婆尸佛時,人壽八萬歲。尸棄佛時,人壽七萬歲。毘舍婆佛時,人壽六萬歲。拘樓孫佛時,人壽四萬歲。拘那含佛時,人壽三萬歲。迦葉佛時,人壽二萬歲。我今出世,人壽百歲,少出多減。佛時頌曰:

你们应该知道,毗婆尸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是八万岁。尸弃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是七万岁。毗舍婆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是六万岁。拘楼孙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是四万岁。拘那含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是三万岁。迦叶佛的时候,人的寿命是两万岁。我如今出世,人的寿命只有一百岁,是越来越少了。佛陀当时颂曰:

毘婆尸時人,壽八萬四千;

尸棄佛時人,壽命七萬歲;

毘舍婆時人,壽命六萬歲;

拘樓孫時人,壽命四萬歲;

拘那含時人,壽命三萬歲;

迦葉佛時人,壽命二萬歲;

如我今時人,壽命不過百。

毗婆尸佛的时候,人寿命是八万四千岁;

尸弃佛的时候,人寿命是七万岁;

毗舍婆佛的时候,人寿命是六万岁;

拘楼孙佛的时候,人寿命是四万岁;

拘那含佛的时候,人寿命是三万岁;

迦叶佛的时候,人寿命是两万岁;

像我如今的人,寿命不过一百岁。

毘婆尸佛,出剎利種,姓拘利若;尸棄佛、毘舍婆佛,種、姓亦爾。拘樓孫佛,出婆羅門種,姓迦葉;拘那含佛、迦葉佛,種、姓亦爾。我今如來、至真,出剎利種,姓名曰瞿曇。佛時頌曰:

毗婆尸佛,出身于刹利种,姓拘利若;尸弃佛、毗舍婆佛,出身的种姓也是如此。拘楼孙佛,出身于婆罗门种,姓迦叶;拘那含佛、迦叶佛,出身的种姓也是如此。我如今如来、至真,出身于刹利种,名字叫瞿昙。佛陀当时颂曰:

毘婆尸如來,尸棄、毘舍婆,

此三等正覺,出拘利若姓。

自餘三如來,出于迦葉姓。

我今無上尊,導御諸眾生;

天人中第一,勇猛姓瞿曇。

前三等正覺,出於剎利種;

其後三如來,出婆羅門種;

我今無上尊,勇猛出剎利。

毗婆尸如来、尸弃、毗舍婆,

这三位等正觉,都出身于拘利若姓。

其他的三位如来,都出身于迦叶姓。

我如今无上尊,引导和驾驭一切众生;

天人中第一,勇猛的瞿昙姓。

前三位等正觉,都出身于刹利种;

后面的三位如来,都出身于婆罗门种;

我如今无上尊,勇猛的出身于刹利。

毘婆尸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,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,毘舍婆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,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成最正覺,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,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。我今如來、至真,坐鉢多樹下成最正覺。佛時頌曰:

毗婆尸佛坐在波波罗树下成就了最正觉,尸弃佛坐在分陀利树下成就了最正觉,毗舍婆佛坐在娑罗树下成就了最正觉,拘楼孙佛坐在尸利沙树下成就了最正觉,拘那含佛坐在乌暂婆罗门树下成就了最正觉,迦叶佛坐在尼拘律树下成就了最正觉。我如今如来、至真,坐在鉢多树下成就了最正觉。佛陀当时颂曰:

毘婆尸如來,往詣波羅樹;

即於彼處所,得成最正覺。

尸棄分陀樹,成道滅有原。

毘舍婆如來,坐娑羅樹下;

獲解脫知見,神足無所礙。

拘樓孫如來,坐尸利沙樹;

一切智清淨,無染無所著。

拘那含牟尼,坐烏暫樹下;

即於彼處所,滅諸貪憂惱。

迦葉如來坐,尼拘樓樹下;

即於彼處所,除滅諸有本。

我今釋迦文,坐於鉢多樹。

如來十力尊,斷滅諸結使;

摧伏眾魔怨,在眾演大明。

七佛精進力,放光滅闇冥;

各各坐諸樹,於中成正覺。

毗婆尸如来,前往波罗树;

就在那里,成就了最正觉。

尸弃在分陀树下,成道灭除有缘。

毗舍婆如来,坐在娑罗树下;

获得解脱的智慧,神足无碍。

拘楼孙如来,坐在尸利沙树下;

一切智清净,无染无所著。

拘那含牟尼,坐在乌暂树下;

就在那里,灭除一切贪忧烦恼。

迦叶如来坐在,尼拘楼树下;

就在那里,除灭一切有本。

我如今释迦文,坐在鉢多树下。

如来十力尊,断灭一切结使;

摧伏一切魔怨,在众生中演说光明。

七佛精进之力,放光灭除黑暗;

各自坐在树下,在那里成就正觉。

毘婆尸如來三會說法,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,二會弟子有十萬人,三會弟子有八萬人。尸棄如來亦三會說法,初會弟子有十萬人,二會弟子有八萬人,三會弟子有七萬人。毘舍婆如來二會說法,初會弟子有七萬人,次會弟子有六萬人。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,弟子四萬人。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,弟子三萬人。迦葉如來一會說法,弟子二萬人。我今一會說法,弟子千二百五十人。佛時頌曰:

毗婆尸如来三次说法,第一次说法有十六万八千弟子,第二次说法有十万弟子,第三次说法有八万弟子。尸弃如来也三次说法,第一次说法有十万弟子,第二次说法有八万弟子,第三次说法有七万弟子。毗舍婆如来两次说法,第一次说法有七万弟子,第二次说法有六万弟子。拘楼孙如来一次说法,有四万弟子。拘那含如来一次说法,有三千弟子。迦叶如来一次说法,有两万弟子。我如今一次说法,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。佛陀当时颂曰:

毘婆尸名觀,智慧不可量;

毘婆尸佛,观照一切,智慧无量。

遍見無所畏,三會弟子眾。

他无所畏惧,遍观一切,三会弟子都聚集在他身边。

尸棄光無動,能滅諸結使;

尸弃佛,光耀无比,不动如山,能灭除一切烦恼。

無量大威德,無能測量者;

他拥有无量威德,无人能测度。

彼佛亦三會,弟子普共集。

这位佛也召集了三会弟子,弟子们都聚集在一起。

毘舍婆斷結,大仙人要集;

毘舍婆佛断除烦恼,众多仙人聚集在他身边。

名聞於諸方,妙法大名稱;

他的名声传遍四方,妙法也广为人知。

二會弟子眾,普演深奧義。

两会弟子,都阐述着深奥的佛法。

拘樓孫一會,哀愍療諸苦;

拘楼孙佛召集了一会弟子,慈悲怜悯,疗愈众生的苦难。

導師化眾生,一會弟子眾。

他是众生的导师,引导众生,一会的弟子们都聚集在他身边。

拘那含如來,無上亦如是;

拘那含佛,无上正等正觉,也是如此。

紫磨金色身,容貌悉具足;

他拥有紫磨金色身,相貌圆满具足。

一會弟子眾,普演微妙法。

一会的弟子们,都阐述着微妙的佛法。

迦葉一一毛,一心無亂想;

迦叶佛,每一根毛发都充满着正念,内心毫无杂念。

一語不煩重,一會弟子眾。

他一言一行都充满着智慧,一会的弟子们都聚集在他身边。

能仁意寂滅,釋種沙門上;

释迦牟尼佛,慈悲仁爱,内心寂灭,是释迦族沙门中的最尊者。

天中天最尊,我一會弟子。

他是天中之天,最尊贵的佛,我是一会的弟子。

彼會我現義,演布清淨教;

在那会上,我阐述了佛法,宣扬着清净的佛法。

心常懷歡喜,漏盡盡後有。

我的心常怀欢喜,断除烦恼,获得涅槃。

毘婆、尸棄三,毘舍婆佛二,

毘婆尸、尸弃佛各三会,毘舍婆佛有两会,

四佛各各一,仙人會演說。

四位佛,每位佛各有一会,仙人聚集在一起,阐述佛法。

時,毘婆尸佛有二弟子:一名騫茶,二名提舍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当时,毘婆尸佛有两个弟子,一个是騫茶,一个是提舍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尸棄佛有二弟子:一名阿毘浮,二名三婆婆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尸弃佛有两个弟子,一个是阿毘浮,一个是三婆婆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毘舍婆佛有二弟子,一名扶遊,二名鬱多摩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毘舍婆佛有两个弟子,一个是扶遊,一个是鬱多摩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拘樓孫佛有二弟子,一名薩尼,二名毘樓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拘楼孙佛有两个弟子,一个是薩尼,一个是毘樓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拘那含佛有二弟子:一名舒槃那,二名鬱多樓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拘那含佛有两个弟子,一个是舒槃那,一个是鬱多樓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迦葉佛有二弟子,一名提舍,二名婆羅婆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迦叶佛有两个弟子,一个是提舍,一个是婆羅婆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今我二弟子,一名舍利弗,二名目揵連,諸弟子中最為第一。

现在,我的两个弟子,一个是舍利弗,一个是目犍连,他们是所有弟子中最优秀的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騫茶、提舍等,毗婆尸弟子;

騫茶、提舍等,都是毘婆尸佛的弟子;

阿毗浮、三婆,尸棄佛弟子。

阿毗浮、三婆,都是尸弃佛的弟子。

扶遊、鬱多摩,弟子中第一,

扶遊、鬱多摩,都是弟子中的佼佼者,

二俱降魔怨,毗舍婆弟子。

他们共同降伏魔怨,是毘舍婆佛的弟子。

薩尼、毗樓等,拘樓孫弟子;

薩尼、毘樓等,都是拘楼孙佛的弟子;

舒槃、鬱多樓,拘那含弟子;

舒槃、鬱多樓,都是拘那含佛的弟子;

提舍、婆羅婆,迦葉佛弟子;

提舍、婆羅婆,都是迦叶佛的弟子;

舍利弗、目連,是我第一子。

舍利弗、目犍连,是我的两个最优秀的弟子。

毗婆尸佛有執事弟子,名曰無憂。

毘婆尸佛有一个侍者弟子,名叫无忧。

尸棄佛執事弟子,名曰忍行。

尸弃佛有一个侍者弟子,名叫忍行。

毗舍婆佛有執事弟子,名曰寂滅。

毘舍婆佛有一个侍者弟子,名叫寂灭。

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子,名曰善覺。

拘楼孙佛有一个侍者弟子,名叫善觉。

拘那含佛有執事弟子,名曰安和。

拘那含佛有一个侍者弟子,名叫安和。

迦葉佛有執事弟子,名曰善友。

迦叶佛有一个侍者弟子,名叫善友。

我執事弟子,名曰阿難。

我的侍者弟子,名叫阿难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無憂與忍行,寂滅及善覺,

无忧、忍行、寂灭、善觉,

安和、善友等,阿難為第七。

安和、善友等,阿难是第七位。

此為佛侍者,具足諸義趣;

他们是佛陀的侍者,具备一切佛法义理;

晝夜無放逸,自利亦利他。

他们日夜精进,不懈怠,既利己也利他。

此七賢弟子,侍七佛左右;

这七位贤明的弟子,侍奉着七位佛陀;

歡喜而供養,寂然歸滅度。

他们欢喜地供养佛陀,最终寂静地进入涅槃。

毗婆尸佛有子,名曰方膺。

毘婆尸佛有一个儿子,名叫方膺。

尸棄佛有子,名曰無量。

尸弃佛有一个儿子,名叫无量。

毗舍婆佛有子,名曰妙覺。

毘舍婆佛有一个儿子,名叫妙觉。

拘樓孫佛有子,名曰上勝。

拘楼孙佛有一个儿子,名叫上胜。

拘那含佛有子,名曰導師。

拘那含佛有一个儿子,名叫导师。

迦葉佛有子,名曰集軍。

迦叶佛有一个儿子,名叫集军。

今我有子,名曰羅睺羅。

现在,我的儿子,名叫罗睺罗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方膺、無量子,妙覺及上勝,

方膺、无量、妙觉、上胜,

導師、集軍等,羅睺羅第七,

导师、集军等,罗睺罗是第七位。

此諸豪貴子,紹繼諸佛種;

这些尊贵的儿子,继承了佛陀的种子;

愛法好施惠,於聖法無畏。

他们热爱佛法,乐善好施,对圣法无所畏惧。

毗婆尸佛父名槃頭,剎利王種,母名槃頭婆提,王所治城名曰槃頭婆提。

毘婆尸佛的父亲名叫槃头,是刹利王族,母亲名叫槃头婆提,他统治的城市名叫槃头婆提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遍眼父槃頭,母槃頭婆提;

遍眼佛的父亲名叫槃头,母亲名叫槃头婆提;

槃頭婆提城,佛於中說法。

槃头婆提城,是佛陀说法的地方。

尸棄佛父名曰明相,剎利王種,母名光曜,王所治城名曰光相。

尸弃佛的父亲名叫明相,是刹利王族,母亲名叫光曜,他统治的城市名叫光相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尸棄父明相,母名曰光曜,

尸弃佛的父亲名叫明相,母亲名叫光曜,

於明相城中,威德降外敵。

他在光相城中,以威德降伏外敌。

毗舍婆佛父名善燈,剎利王種,母名稱戒,王所治城名曰無喻。

毘舍婆佛的父亲名叫善灯,是刹利王族,母亲名叫称戒,他统治的城市名叫无喻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毗舍婆佛父,善燈剎利種;

毘舍婆佛的父亲,是善灯刹利王族;

母名曰稱戒,城名曰無喻。

母亲名叫称戒,城市名叫无喻。

拘樓孫佛父名祀得,婆羅門種,母名善枝,王名安和,隨王名故城名安和。

拘楼孙佛的父亲名叫祀得,是婆罗门种姓,母亲名叫善枝,国王名叫安和,因为国王的名字,城市也叫安和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在那个时候,唱颂道:

祀得婆羅門,母名曰善枝;

他爸爸是婆罗门,妈妈名叫善枝。

王名曰安和,居在安和城。

国王名叫安和,住在安和城。

拘那含佛父名大德,婆羅門種,母名善勝,是時王名清淨,隨王名故城名清淨。佛時頌曰:

拘那含佛的爸爸名叫大德,也是婆罗门,妈妈名叫善胜,当时的国王名叫清净,因为国王的名字,所以城也叫清净。佛陀当时颂曰:

大德婆羅門,母名曰善勝;

大德婆罗门,妈妈名叫善胜;

王名曰清淨,居在清淨城。

国王名叫清净,住在清净城。

迦葉佛父名曰梵德,婆羅門種,母名曰財主,時王名汲毗,王所治城名波羅㮈。佛時頌曰:

迦叶佛的爸爸名叫梵德,也是婆罗门,妈妈名叫财主,当时国王名叫汲毗,国王统治的城市名叫波罗㮈。佛陀当时颂曰:

梵德婆羅門,母名曰財主;

梵德婆罗门,妈妈名叫财主;

時王名汲毗,在波羅㮈城。

当时国王名叫汲毗,住在波罗㮈城。

我父名淨飯,剎利王種,母名大清淨妙,王所治城名迦毗羅衛。佛時頌曰:

我的爸爸名叫净饭,是刹利王族,妈妈名叫大清净妙,国王统治的城市名叫迦毗罗卫。佛陀当时颂曰:

父剎利淨飯,母名大清淨,

爸爸是刹利王族的净饭,妈妈名叫大清净,

土廣民豐饒,我從彼而生。

土地广阔,人民富饶,我从那里出生。

此是諸佛因緣、名號、種族、所出生處,何有智者聞此因緣而不歡喜,起愛樂心?

这就是诸佛的因缘、名号、种族、出生的地方,哪个有智慧的人听到这个因缘,不欢喜,不生起爱乐之心呢?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吾今欲以宿命智說過去佛事,汝欲聞不?

这时,世尊对诸比丘说:“我现在想用宿命智讲过去佛的事迹,你们想听吗?”

諸比丘對曰:今正是時,願樂欲聞!

诸比丘回答说:“现在正是时候,我们愿意乐意听!”

佛告諸比丘: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比丘!當知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,從右脇入,正念不亂。當於爾時,地為震動,放大光明,普照世界,日月所不及處皆蒙大明,幽冥眾生,各相覩見,知其所趣。時,此光明復照魔宮,諸天、釋、梵、沙門、婆羅門及餘眾生普蒙大明,諸天光明自然不現。佛時頌曰:

佛陀对诸比丘说:“仔细听!仔细听!好好思考,我将为你们分别解说。比丘们!要知道诸佛的常法: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临神母胎,从右胁进入,正念不乱。就在那时,大地震动,放出光明,普照世界,日月照不到的地方也都被照亮,幽冥众生,各自看到,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。这时,这光明又照亮魔宫,诸天、释、梵、沙门、婆罗门以及其他的众生都被照亮,诸天的光明自然不现。佛陀当时颂曰:

密雲聚虛空,電光照天下,

密云聚在虚空,电光照亮天下,

毗婆尸降胎,光明照亦然;

毗婆尸降生,光明也照亮;

日月所不及,莫不蒙大明,

日月照不到的地方,也都都被照亮,

處胎淨無穢,諸佛法皆然。

在胎中纯净无染,诸佛法都是这样。

諸比丘!當知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在母胎時,專念不亂,有四天子,執戈矛侍護其人,人與非人不得侵嬈,此是常法。佛時頌曰:

比丘们!要知道诸佛的常法: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,专心念佛,不乱,有四位天子,拿着戈矛守护他,人与非人不能侵犯他,这是常法。佛陀当时颂曰:

四方四天子,有名稱威德,

四方四位天子,都有名字和威德,

天帝釋所遣,善守護菩薩。

天帝释所派来的,善于守护菩萨。

手常執戈矛,衛護不去離,

手中常拿着戈矛,守护不离左右,

人非人不嬈,此諸佛常法。

人与非人不能侵犯,这是诸佛的常法。

天神所擁護,如天女衛天,

天神守护着他,就像天女守护天,

眷屬懷歡喜,此諸佛常法。

眷属都怀着欢喜,这是诸佛的常法。

又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,專念不亂,母身安隱,無眾惱患,智慧增益。母自觀胎,見菩薩身諸根具足,如紫磨金,無有瑕穢。猶如有目之士觀淨琉璃,內外清徹,無眾障翳。諸比丘!此是諸佛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又对比丘说:“诸佛的常法: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临神母胎,专心念佛,不乱,母亲身体安稳,没有烦恼患病,智慧增长。母亲自己观察胎中,看到菩萨身体诸根具足,就像紫磨金,没有瑕疵。就像有眼睛的人观察净琉璃,内外清澈,没有障碍遮蔽。比丘们!这是诸佛的常法。这时,世尊就说偈颂:

如淨琉璃珠,其明如日月;

就像净琉璃珠,它的光亮如同日月;

仁尊處母胎,其母無惱患。

仁尊在母胎中,母亲没有烦恼患病。

智慧為增益,觀胎如金像;

智慧增长,观察胎中就像金像;

母懷妊安樂,此諸佛常法。

母亲怀孕安乐,这是诸佛的常法。

佛告比丘: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,專念不亂,母心清淨,無眾欲想,不為婬火之所燒然,此是諸佛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陀对比丘说:“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临神母胎,专心念佛,不乱,母亲心清净,没有种种欲望,不被淫欲之火燃烧,这是诸佛的常法。这时,世尊就说偈颂:

菩薩住母胎,天終天福成;

菩萨住在母胎中,天终天福成就;

其母心清淨,無有眾欲想。

母亲心清净,没有种种欲望。

捨離諸婬欲,不染不親近;

舍弃一切淫欲,不染不亲近;

不為欲火燃,諸佛母常淨。

不被欲火燃烧,诸佛的母亲常清净。

佛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,專念不亂,其母奉持五戒,梵行清淨,篤信仁愛,諸善成就,安樂無畏,身壞命終,生忉利天,此是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陀对比丘说:“诸佛的常法: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临神母胎,专心念佛,不乱,母亲奉持五戒,梵行清净,笃信仁爱,一切善行都成就,安乐无畏,身体坏灭,生命终结,生忉利天,这是常法。这时,世尊就说偈颂:

持人中尊身,精進、戒具足,

持守人中尊贵的身,精进、戒律具足,

後必受天身,此緣名佛母。

后来必定得到天身,这个因缘叫做佛母。

佛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,從右脇出,地為震動,光明普照。始入胎時,闇冥之處,無不蒙明,此是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陀对比丘说:“诸佛的常法:毗婆尸菩萨当他出生时,从右胁出来,大地震动,光明普照。开始进入胎中时,黑暗的地方,没有不被照亮,这是常法。这时,世尊就说偈颂:

太子生地動,大光靡不照,

太子出生大地震动,大光无处不照,

此界及餘界,上下與諸方,

这个世界以及其他的世界,上下四方,

放光施淨目,具足於天身,

放光施舍净眼,具足于天身,

以歡喜淨音,轉稱菩薩名。

以欢喜的清净音声,转而称颂菩萨的名字。

佛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,從右脇出,專念不亂。時,菩薩母手攀樹枝,不坐不臥。時,四天子手奉香水,於母前立言:唯然,天母!今生聖子,勿懷憂慼。此是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告诉比丘们:所有佛陀的共同法则:毗婆尸菩萨诞生的时候,从右胁出生,心念专注安定。当时,菩萨的母亲用手攀着树枝,不坐不卧。这时,四位天帝手捧香水,站在母亲面前说:是的,天母!您今生所生的圣子,不要心怀忧愁。这是佛陀的常法。当时,世尊就吟诵了这首偈语:

佛母不坐臥,住戒修梵行,

生尊不懈怠,天人所奉侍。

佛母不坐不卧,持戒修行梵行,

诞生的尊者不懈怠,天人和人都会侍奉他。

佛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,從右脇出,專念不亂,其身清淨,不為穢惡之所汙染。猶如有目之士,以淨明珠投白繒上,兩不相汙,二俱淨故。菩薩出胎亦復如是,此是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告诉比丘们:所有佛陀的共同法则:毗婆尸菩萨诞生的时候,从右胁出生,心念专注安定,他的身体清净,不会被污秽所污染。就像有眼力的人,用洁白的明珠投到白色的布上,两者互不污染,都是洁净的。菩萨出胎也是这样,这是佛陀的常法。当时,世尊就吟诵了这首偈语:

猶如淨明珠,投繒不染汙;

菩薩出胎時,清淨無染汙。

就像洁白的明珠,投到布上不会染上污垢;

菩萨出胎的时候,清净无染。

佛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,從右脇出,專念不亂。從右脇出,墮地行七步,無人扶侍,遍觀四方,舉手而言:天上天下唯我為尊,要度眾生生老病死。此是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告诉比丘们:所有佛陀的共同法则:毗婆尸菩萨诞生的时候,从右胁出生,心念专注安定。从右胁出生,落地就走了七步,没有人扶持,环顾四方,举手说:天上天下唯我为尊,我要度化众生脱离生老病死。这是佛陀的常法。当时,世尊就吟诵了这首偈语:

猶如師子步,遍觀於四方;

墮地行七步,人師子亦然。

又如大龍行,遍觀於四方;

墮地行七步,人龍亦復然。

兩足尊生時,安行於七步;

觀四方舉聲,當盡生死苦。

當其初生時,無等等與等,

自觀生死本,此身最後邊。

就像狮子行走,环顾四方;

落地就走了七步,人中的狮子也是这样。

又像大龙行走,环顾四方;

落地就走了七步,人中的龙也是这样。

两足尊者诞生的时候,安稳地走了七步;

观察四方,高声宣告,要终结生死之苦。

他初生的时候,无人能与他相比,

自己观察生死的根源,明白这具身体是最终的归宿。

佛告比丘:諸佛常法: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,從右脇出,專念不亂,二泉湧出一溫一冷,以供澡浴,此是常法。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

佛告诉比丘们:所有佛陀的共同法则:毗婆尸菩萨诞生的时候,从右胁出生,心念专注安定,两股泉水涌出,一股温热,一股清凉,用来为他沐浴,这是佛陀的常法。当时,世尊就吟诵了这首偈语:

兩足尊生時,二泉自涌出;

以供菩薩用,遍眼浴清淨。

二泉自涌出,其水甚清淨;

一溫二清冷,以浴一切智。

两足尊者诞生的时候,两股泉水自己涌出;

用来供奉菩萨,遍洒清净之水。

两股泉水自己涌出,水非常清净;

一股温热,一股清凉,用来沐浴一切智者。

太子初生,父王槃頭召集相師及諸道術,令觀太子,知其吉凶。時,諸相師受命而觀,即前披衣,見有具相,占曰:有此相者,當趣二處,必然無疑。若在家者,當為轉輪聖王,王四天下,四兵具足,以正法治,無有偏枉,恩及天下,七寶自至,千子勇健,能伏外敵,兵杖不用,天下太平;若出家學道,當成正覺,十號具足。時,諸相師即白王言:王所生子,有三十二相,當趣二處,必然無疑。在家當為轉輪聖王;若其出家,當成正覺,十號具足。佛時頌曰:

太子刚出生,父亲槃头王就召集相师和各种占卜师,让他们观察太子,了解他的吉凶。当时,众相师接到命令就开始观察,他们上前披上太子的衣服,看到太子具有种种相貌,就占卜说:拥有这些相貌的人,将来会走向两种道路,毫无疑问。如果在家,他会成为转轮圣王,统治四大洲,军队齐备,用正法治理国家,没有偏袒和冤枉,恩泽遍及天下,七宝自然会来到,千子英勇强健,能制服外敌,不用兵戈,天下太平;如果出家修行,就会成佛,拥有十种称号。当时,众相师就对大王说:您所生的儿子,拥有三十二相,将来会走向两种道路,毫无疑问。在家会成为转轮圣王;如果出家,就会成佛,拥有十种称号。佛陀当时吟诵了这首偈语:

百福太子生,相師之所記,

如典記所載,趣二處無疑。

若其樂家者,當為轉輪王,

七寶難可獲,為王寶自至。

真金千輻具,周匝金輞持,

轉能飛遍行,故名為天輪。

善調七牙住,高廣白如雪,

能善飛虛空,名第二象寶。

馬行周天下,朝去暮還食,

朱髦孔雀咽,名為第三寶。

清淨琉璃珠,光照一由旬,

照夜明如晝,名為第四寶。

色聲香味觸,無有與等者,

諸女中第一,名為第五寶。

獻王琉璃寶,珠玉及眾珍,

歡喜而貢奉,名為第六寶。

如轉輪王念,軍眾速來去,

健疾如王意,名為第七寶。

此名為七寶,輪、象、馬純白,

居士、珠、女寶,典兵寶為七。

觀此無有厭,五欲自娛樂,

如象斷䩭靽,出家成正覺。

王有如是子,二足人中尊,

處世轉法輪,道成無懈怠。

拥有百种福德的太子诞生,相师们记录了他的相貌,

就像典籍中记载的那样,他将来会走向两种道路,毫无疑问。

如果他喜欢在家,就会成为转轮圣王,

七宝很难获得,但作为国王,七宝会自动来到。

纯金的车轮拥有千辐,周围用金色的车輞支撑,

能够飞遍四方,所以被称为天轮。

善于调教的七牙白象,高大宽广,洁白如雪,

能够在虚空中自由飞行,被称为第二宝象宝。

骏马奔驰天下,早晨出去,晚上回来吃食,

红色的鬃毛,孔雀般的喉咙,被称为第三宝马宝。

清净的琉璃珠,光芒照耀一由旬,

夜晚如同白昼般明亮,被称为第四宝珠宝。

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之相比,

所有女子中最美丽的,被称为第五宝女宝。

献给国王琉璃宝,珠玉和各种珍宝,

人们欢喜地献给国王,被称为第六宝居士宝。

就像转轮圣王所想,军队迅速来去,

强健有力,符合国王的心意,被称为第七宝典兵宝。

这七宝分别为:轮宝、象宝、马宝都是纯白色的,

居士宝、珠宝、女宝、典兵宝,七宝齐全。

看到这些宝藏,不会感到厌倦,五欲会自动娱乐,

就像象被砍断脚绳一样,出家就能成佛。

国王拥有这样的儿子,是两足人中的尊者,

在世间转动法轮,成道之后不会懈怠。

是時,父王慇懃再三,重問相師:汝等更觀太子三十二相,斯名何等?時諸相師即披太子衣,說三十二相:一者足安平,足下平滿,蹈地安隱。二者足下相輪,千輻成就,光光相照。三者手足網縵,猶如鵝王。四者手足柔軟,猶如天衣。五者手足指纖,長無能及者。六者足跟充滿,觀視無厭。七者鹿腨腸,上下𦟛直。八者鈎鎻骨,骨節相鈎,猶如鎻連。九者陰馬藏。十者平立垂手過膝。十一、一一孔一毛生,其毛右旋,紺琉璃色。十二、毛生右旋,紺色仰靡。十三、身黃金色。十四、皮膚細軟,不受塵穢。十五、兩肩齊亭,充滿圓好。十六、胸有萬字。十七、身長倍人。十八、七處平滿。十九、身長廣等,如尼拘盧樹。二十、頰車如師子。二十一、胸膺方整如師子。二十二、口四十齒。二十三、方整齊平。二十四、齒密無間。二十五、齒白鮮明。二十六、咽喉清淨,所食眾味,無不稱適。二十七、廣長舌,左右舐耳。二十八、梵音清徹。二十九、眼紺青色。三十、眼如牛王,眼上下俱眴。三十一、眉間白毫柔軟細澤,引長一尋,放則右旋螺如真珠。三十二、頂有肉髻,是為三十二相。即說頌曰:

这时,父亲槃头王再三恳切地问相师们:你们再仔细观察太子的三十二相,这些相貌分别叫什么名字?当时,众相师就披上太子的衣服,说出三十二相:

一、足安平:脚掌平坦,脚底饱满,踩在地上很稳。

二、足下相轮:脚底有相轮,拥有千辐,光芒互相照耀。

三、手足网缦:手脚上有网状纹路,就像鹅王一样。

四、手足柔软:手脚柔软,就像天衣一样。

五、手足指纤:手指纤细,长度无人能及。

六、足跟充满:脚跟饱满,看着让人不会厌倦。

七、鹿腨肠:上下直直的,就像鹿的肠子一样。

八、钩鎻骨:骨节互相勾连,就像锁链一样。

九、阴马藏:阴部隐藏在里面。

十、平立垂手过膝:站立时,垂下的手超过膝盖。

十一、一一孔一毛生:每一个毛孔都长出一根毛发,毛发向右旋,呈深蓝色,像琉璃一样。

十二、毛生右旋:毛发向右旋,深蓝色,向上弯曲。

十三、身黄金色:身体呈黄色,像金子一样。

十四、皮肤细软:皮肤细嫩柔软,不会沾染尘土。

十五、两肩齐亭:两肩平齐,充满圆润。

十六、胸有万字:胸前有万字形。

十七、身長倍人:身高是常人的两倍。

十八、七处平满:七处身体部位饱满。

十九、身長廣等:身高和宽度相等,像尼拘卢树一样。

二十、颊车如师子:脸颊像狮子一样。

二十一、胸膺方整如师子:胸部方正,像狮子一样。

二十二、口四十齿:嘴巴里有四十颗牙齿。

二十三、方整齐平:牙齿方正,整齐平坦。

二十四、齿密无间:牙齿紧密排列,没有空隙。

二十五、齿白鲜明:牙齿洁白明亮。

二十六、咽喉清净:喉咙清净,吃任何食物,都觉得合适。

二十七、廣長舌:舌头又宽又长,左右可以舔到耳朵。

二十八、梵音清徹:声音清脆,像梵音一样。

二十九、眼紺青色:眼睛呈深蓝色,像青金石一样。

三十、眼如牛王:眼睛像牛王一样,眼睛上下都闪耀光芒。

三十一、眉间白毫:眉间长着柔软细密的白色毫毛,长一寻,放开就会像珍珠一样右旋成螺形。

三十二、顶有肉髻:头顶长着肉髻,这就是三十二相。

他们就吟诵了这首偈语:

善住柔軟足,不蹈地跡現,

脚踏地面轻柔,不留任何痕迹。

千輻相莊嚴,光色靡不具。

脚底有千辐轮相,光彩照人,无所不具。

如尼俱類樹,縱廣正平等。

如同尼拘类树,宽广平整,一视同仁。

如來未曾有,祕密馬陰藏。

这是如来独有的秘密,隐藏在马阴处。

金寶莊嚴身,眾相互相暎,

金光闪耀的宝贵身躯,众人互相映照。

雖順俗流行,塵土亦不汙。

即使随俗而行,也不会被尘土污染。

天色極柔軟,天蓋自然覆,

天色柔软,天盖自然覆盖。

梵音、身紫金,如華始出池。

梵音响起,身如紫金,仿佛莲花初出池塘。

王以問相師,相師敬報王。

国王询问相师,相师恭敬地回答国王。

稱讚菩薩相,舉身光明具。

赞叹菩萨的相貌,全身充满光明。

手足諸支節,中外靡不現。

手脚的各个关节,内外都清晰可见。

食味盡具足,身正不傾斜。

对各种味道都能尽情享受,身姿端正,不偏不倚。

足下輪相現,其音如哀鸞。

脚下的轮相显现,声音如同哀鸾。

𦟛䏶形相具,宿業之所成。

拥有种种形相,都是前世业力的结果。

臂肘圓滿好,眉目甚端嚴。

手臂和肘部圆满优美,眉毛和眼睛非常端庄。

人中師子尊,威力最第一。

是人中之师子,威势最为强大。

其頰車方整,臥脇如師子。

脸颊方正,侧卧如同狮子。

齒方整四十,齊密中無間。

牙齿方正,共有四十颗,整齐排列,没有缝隙。

梵音未曾有,遠近隨緣到。

发出前所未有的梵音,无论远近,都能随缘而至。

平立不傾身,二手摩捫膝。

站立时身姿端正,两手抚摸膝盖。

手齊整柔軟,人尊美相具。

双手整齐柔软,拥有尊贵的美好相貌。

一孔一毛生,手足網縵相。

每一个毛孔都长着毛发,手脚上有网状的纹理。

肉髻、目紺青,眼上下俱眴。

头顶有肉髻,眼睛深邃,眼角向上翘起。

兩肩圓充滿,三十二相具。

双肩圆满丰盈,拥有三十两种相貌。

足跟無高下,鹿腨腸纖𦟛。

脚后跟平坦,小腿纤细,如同鹿的腿一样。

天中天來此,如象絕䩭靽;

从天中天来到这里,如同大象离开象圈。

解脫眾生苦,處生老病死。

解脱众生的苦难,面对生老病死。

以慈悲心故,為說四真諦;

出于慈悲之心,宣讲四谛法门。

開演法句義,令眾奉至尊。

阐释法句的意义,让大众敬奉至尊。

佛告比丘:毗婆尸菩薩生時,諸天在上,於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,以障寒暑、風雨、塵土。佛時頌曰:

佛陀告诉比丘们:毗婆尸菩萨出生的时候,诸天在上,在虚空之中手持白色宝盖宝扇,用来遮挡寒暑、风雨、尘土。佛陀当时唱颂道:

人中未曾有,生於二足尊;

人中从未有过,诞生了二足尊。

諸天懷敬養,奉寶蓋寶扇。

诸天怀着敬意,奉献宝盖宝扇。

爾時,父王給四乳母:一者乳哺,二者澡浴,三者塗香,四者娛樂。歡喜養育,無有懈倦。於是頌曰:

当时,国王为菩萨准备了四位乳母:一位负责喂奶,一位负责洗澡,一位负责涂香,一位负责娱乐。国王欢喜地抚养他,没有一丝懈怠。于是唱颂道:

乳母有慈愛,子生即付養;

乳母怀着慈爱,孩子出生就交给她抚养。

一乳哺一浴,二塗香娛樂。

一位喂奶,一位洗澡,两位涂香娱乐。

世間最妙香,以塗人中尊。

世间最美好的香,用来涂抹人中之尊。

為童子時,舉國士女視無厭足。於是頌曰:

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举国男女都看不够他。于是唱颂道:

多人所敬愛,如金像始成,

很多人敬爱他,如同金像刚刚铸成,

男女共諦觀,視之無厭足。

男女一起观赏,看不够他。

為童子時,舉國士女眾共傳抱,如觀寶華。於是頌曰:

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举国男女都争着抱他,如同观赏宝华。于是唱颂道:

二足尊生時,多人所敬愛;

二足尊出生的时候,很多人敬爱他。

展轉共傳抱,如觀寶花香。

大家轮流抱着他,如同观赏宝花的香味。

菩薩生時,其目不眴,如忉利天。以不眴故,名毗婆尸。於是頌曰:

菩萨出生的时候,他的眼睛不眨,如同忉利天。因为不眨眼睛,所以被称为毗婆尸。于是唱颂道:

天中天不眴,猶如忉利天;

天中天不眨眼睛,如同忉利天。

見色而正觀,故號毗婆尸。

看到颜色就正观,所以被称为毗婆尸。

菩薩生時,其聲清徹,柔軟和雅,如迦羅頻伽鳥聲。於是頌曰:

菩萨出生的时候,他的声音清澈,柔软和雅,如同迦罗频伽鸟的声音。于是唱颂道:

猶如雪山鳥,飲華汁而鳴;

如同雪山上的鸟,喝着花蜜而鸣叫。

其彼二足尊,聲清徹亦然。

那位二足尊,声音清澈也是如此。

菩薩生時,眼能徹視見一由旬。於是頌曰:

菩萨出生的时候,他的眼睛能够看穿一由旬。于是唱颂道:

清淨業行報,受天妙光明;

清净的业行回报,获得天上的妙光明。

菩薩目所見,周遍一由旬。

菩萨的眼睛所见,遍及一由旬。

菩薩生時,年漸長大,在天正堂,以道開化,恩及庶民,名德遠聞。於是頌曰:

菩萨出生的时候,随着年龄增长,他在天正堂以道化天下,恩泽惠及百姓,名声远播。于是唱颂道:

童幼處正堂,以道化天下;

童幼时就在正堂,以道化天下。

決斷眾事務,故號毗婆尸。

断决各种事务,所以被称为毗婆尸。

清淨智廣博,甚深猶大海;

清净的智慧广博,深奥如同大海。

悅可於群生,使智慧增廣。

令众生欢喜,使智慧增长。

於時,菩薩欲出遊觀,告勅御者嚴駕寶車,詣彼園林,巡行遊觀。御者即便嚴駕訖已,還白:今正是時。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。於其中路見一老人,頭白齒落,面皺身僂,拄杖羸步,喘息而行。太子顧問侍者:此為何人?答曰:此是老人。又問:何如為老?答曰:夫老者生壽向盡,餘命無幾,故謂之老。太子又問:吾亦當爾,不免此患耶?答曰:然,生必有老,無有豪賤。於是,太子悵然不悅,即告侍者迴駕還宮,靜默思惟:念此老苦,吾亦當有。佛於是頌曰:

当时,菩萨想要外出游览,就命令御者准备宝车,前往园林,巡视游玩。御者立刻准备妥当,回来禀告:现在正是时候。太子就乘坐宝车前往园林游览。在半路上,他看到一位老人,头发花白,牙齿脱落,面容皱缩,身体佝偻,拄着拐杖步履蹒跚,喘着气行走。太子询问侍者:这是谁?侍者回答:这是老人。太子又问:为什么叫老?侍者回答:老人寿命将尽,剩下的时间不多了,所以称为老。太子又问:我也会这样吗?难道也逃脱不了这种困境吗?侍者回答:是的,人生必有老,无论贫富贵贱。于是,太子感到悲伤,就命令侍者驾车返回宫殿,静静地思考:想到老人的痛苦,我也会经历。佛陀于是唱颂道:

見老命將盡,拄杖而羸步;

看到老人寿命将尽,拄着拐杖步履蹒跚。

菩薩自思惟,吾未免此難。

菩萨自己思考,我也无法逃脱这种困境。

爾時,父王問彼侍者:太子出遊,歡樂不耶?答曰:不樂。又問其故,答曰:道逢老人,是以不樂。爾時,父王默自思念:昔日相師占相太子,言當出家,今者不悅,得無爾乎?當設方便,使處深宮,五欲娛樂,以悅其心,令不出家。即便嚴飾宮舘,簡擇婇女以娛樂之。佛於是頌曰:

当时,国王问侍者:太子出去玩,开心吗?侍者回答:不开心。国王又问为什么,侍者回答:路上遇到了老人,所以不开心。国王心里默默地想着:以前算命先生给太子算命,说他将来要出家,现在他不开心,难道就是这个原因吗?应该想办法让他待在深宫里,用五欲六尘来取悦他,让他开心,不要出家。于是,国王就装饰宫殿,挑选美女来娱乐太子。佛祖于是唱颂道:

父王聞此言,方便嚴宮舘;

增益以五欲,欲使不出家。

国王听了这些话,就方便地装饰宫殿,

用五欲六尘来取悦太子,想要让他不出去出家。

又於後時,太子復命御者嚴駕出遊。於其中路逢一病人,身羸腹大,面目黧黑,獨臥糞除,無人瞻視,病甚苦毒,口不能言。顧問御者:此為何人?答曰:此是病人。問曰:何如為病?答曰:病者,眾痛迫切,存亡無期,故曰病也。又曰:吾亦當爾,未免此患耶?答曰:然。生則有病,無有貴賤。於是,太子悵然不悅,即告御者迴車還宮。靜默思惟:念此病苦,吾亦當爾。佛於是頌曰:

后来,太子又命令御者驾车出去游玩。在半路上,他遇到一个病人,身体瘦弱,肚子很大,脸色黑黄,独自躺在粪坑里,没有人照顾他,病得很痛苦,说不出话来。太子问御者:这个人是谁?御者回答:这是病人。太子又问:什么是病?御者回答:病,就是各种痛苦折磨,生死无期,所以叫病。太子又说:我也会这样吗?难道躲不过这种痛苦吗?御者回答:是的。人生在世,谁都会生病,没有贵贱之分。于是,太子感到很沮丧,就命令御者掉头回宫。他静静地思考:想到这种病痛,我也会经历的。佛祖于是唱颂道:

見彼久病人,顏色為衰損;

靜默自思惟,吾未免此患。

看到那个久病的人,脸色衰败,

静静地思考,我也躲不过这种痛苦。

爾時,父王復問御者:太子出遊,歡樂不耶?答曰:不樂。又問其故,答曰:道逢病人,是以不樂。於是父王默然思惟:昔日相師占相太子,言當出家,今日不悅,得無爾乎?吾當更設方便,增諸伎樂,以悅其心,使不出家。即復嚴飾宮舘,簡擇婇女以娛樂之。佛於是頌曰:

当时,国王又问御者:太子出去玩,开心吗?御者回答:不开心。国王又问为什么,御者回答:路上遇到了病人,所以不开心。于是国王默默地想着:以前算命先生给太子算命,说他将来要出家,今天他不开心,难道就是这个原因吗?我应该再想办法,增加一些歌舞伎乐,来取悦他的心,让他不出去出家。于是,国王再次装饰宫殿,挑选美女来娱乐太子。佛祖于是唱颂道:

色聲香味觸,微妙可悅樂,

菩薩福所致,故娛樂其中。

色香味触,微妙可以让人快乐,

是菩萨的福报带来的,所以才能享乐其中。

又於異時,太子復勅御者嚴駕出遊。於其中路逢一死人,雜色繒幡前後導引,宗族親里悲號哭泣,送之出城。太子復問:此為何人?答曰:此是死人。問曰:何如為死?答曰:死者,盡也。風先火次,諸根壞敗,存亡異趣,室家離別,故謂之死。太子又問御者:吾亦當爾,不免此患耶?答曰:然,生必有死,無有貴賤。於是,太子悵然不悅,即告御者迴車還宮,靜默思惟:念此死苦,吾亦當然。佛時頌曰:

又过了些日子,太子又命令御者驾车出去游玩。在半路上,他遇到一个死人,前面后面都有人拿着五颜六色的幡,亲人朋友都在悲痛哭泣,送他出城。太子又问:这个人是谁?御者回答:这是死人。太子问:什么是死?御者回答:死,就是结束。风先火后,身体器官衰败,生死轮回,亲人分离,所以叫死。太子又问御者:我也会这样吗?难道躲不过这种痛苦吗?御者回答:是的,人生在世,谁都会死,没有贵贱之分。于是,太子感到很沮丧,就命令御者掉头回宫。他静静地思考:想到这种死亡的痛苦,我也会经历的。佛祖当时唱颂道:

始見有人死,知其復更生;

靜默自思惟,吾未免此患。

开始看到有人死了,就知道他还会再生;

静静地思考,我也躲不过这种痛苦。

爾時,父王復問御者:太子出遊,歡樂不耶?答曰:不樂。又問其故,答曰:道逢死人,是故不樂。於是父王默自思念:昔日相師占相太子,言當出家,今日不悅,得無爾乎?吾當更設方便,增諸伎樂以悅其心,使不出家。即復嚴飾宮舘,簡擇婇女以娛樂之。佛於是頌曰:

当时,国王又问御者:太子出去玩,开心吗?御者回答:不开心。国王又问为什么,御者回答:路上遇到了死人,所以不开心。于是国王默默地想着:以前算命先生给太子算命,说他将来要出家,今天他不开心,难道就是这个原因吗?我应该再想办法,增加一些歌舞伎乐,来取悦他的心,让他不出去出家。于是,国王再次装饰宫殿,挑选美女来娱乐太子。佛祖于是唱颂道:

童子有名稱,婇女眾圍遶;

五欲以自娛,如彼天帝釋。

童子有名号,美女们围绕着他;

用五欲六尘来取乐,就像天帝释提桓因一样。

又於異時,復勑御者嚴駕出遊,於其中路逢一沙門,法服持鉢,視地而行。即問御者:此為何人?御者答曰:此是沙門。又問:何謂沙門?答曰:沙門者,捨離恩愛,出家修道,攝御諸根,不染外欲,慈心一切,無所傷害,逢苦不慼,遇樂不欣,能忍如地,故號沙門。太子曰:善哉!此道真正永絕塵累,微妙清虛,惟是為快。即勑御者迴車就之。

又过了些日子,太子又命令御者驾车出去游玩,在半路上遇到一个沙门,穿着法衣,拿着钵盂,眼睛看着地面走路。太子就问御者:这个人是谁?御者回答:这是沙门。太子又问:什么是沙门?御者回答:沙门,就是舍弃爱欲,出家修道,控制自己的感官,不染外物,慈悲对待一切众生,不伤害任何生命,遇到痛苦不悲伤,遇到快乐不欣喜,能忍耐像大地一样,所以叫做沙门。太子说:太好了!这条道路真正可以永远摆脱尘世,微妙清净,只有它才是最快乐的。于是,太子命令御者掉头去见沙门。

爾時,太子問沙門曰:剃除鬚髮,法服持鉢,何所志求?沙門答曰:夫出家者,欲調伏心意,永離塵垢,慈育群生,無所侵嬈,虛心靜寞,唯道是務。太子曰:善哉!此道最真。尋勑御者:賷吾寶衣并及乘轝,還白大王,我即於此剃除鬚髮,服三法衣,出家修道。所以然者?欲調伏心意,捨離塵垢,清淨自居,以求道術。於是,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寶車及與衣服還歸父王。太子於後即剃除鬚髮,服三法衣,出家修道。

当时,太子问沙门:剃掉头发,穿着法衣,拿着钵盂,你追求什么?沙门回答:出家的人,就是要调伏心意,永远摆脱尘世,慈悲对待众生,不伤害任何生命,虚心静默,以道为务。太子说:太好了!这条道路最真实。于是,太子命令御者:把我的宝衣和车子拿回去,告诉大王,我就在这里剃掉头发,穿上三件法衣,出家修道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想调伏心意,摆脱尘世,清净地生活,寻求道法。于是,御者就带着太子的宝车和衣服回到国王那里。太子后来就剃掉头发,穿上三件法衣,出家修道。

佛告比丘:太子見老、病人,知世苦惱,又見死人,戀世情滅;及見沙門,廓然大悟。下寶車時,步步中間轉遠縛著,是真出家,是真遠離。時,彼國人聞太子剃除鬚髮,法服持鉢,出家修道,咸相謂言:此道必真,乃令太子捨國榮位,捐棄所重。于時,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,求為弟子,出家修道。佛時頌曰:

佛陀对比丘们说:太子看见了老人、病人,明白了世间充满了苦恼,又看见了死人,对世俗的感情也消散了;等到他看见了沙门,就彻底明白了。他从宝车上下来的时候,一步步地走着,远离了世俗的束缚,这才是真正的出家,才是真正的远离。当时,那个国家的人听说太子剃除了头发,穿着法衣,拿着钵盂,出家修行,都互相说:这条道路一定是真实的,才会让太子放弃了国家的荣华富贵,抛弃了珍贵的东西。于是,国家中八万四千人前往太子那里,请求成为他的弟子,出家修行。佛陀当时颂道:

撰擇深妙法,彼聞隨出家;

选择深奥妙法,他们听到就跟随出家;

離於恩愛獄,無有眾結縛。

远离了贪爱的牢狱,没有众多的束缚。

于時,太子即便納受,與之遊行,在在教化。從村至村,從國至國,所至之處,無不恭敬四事供養。菩薩念言:吾與大眾,遊行諸國,人間憒閙,此非我宜。何時當得離此群眾,閑靜之處以求道真,尋獲志願,於閑靜處專精修道?復作是念:眾生可愍,常處闇冥,受身危脆,有生、有老、有病、有死,眾苦所集,死此生彼,從彼生此,緣此苦陰,流轉無窮,我當何時曉了苦陰,滅生、老、死?

当时,太子就接受了他们,带着他们到处游行,处处教化。从村庄到村庄,从国家到国家,所到之处,无不恭敬地供养四种供养。菩萨心想:我和大众一起游行诸国,人间喧嚣,这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。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些人,到清静的地方去寻求道真,找到自己的志向,在清静的地方专心修行呢?又想:众生可怜啊,常处在黑暗之中,身体脆弱,有生、有老、有病、有死,各种苦难聚集在一起,死在这个地方,生到那个地方,从那个地方生到这个地方,因为这些苦的阴霾,轮回无穷无尽,我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苦的阴霾,灭掉生、老、死呢?

復作是念:生死何從?何緣而有?即以智慧觀察所由,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起,觸是受緣;觸從六入起,六入是觸緣;六入從名色起,名色是六入緣;名色從識起,識是名色緣;識從行起,行是識緣;行從癡起,癡是行緣。是為緣癡有行,緣行有識,緣識有名色,緣名色有六入,緣六入有觸,緣觸有受,緣受有愛,緣愛有取,緣取有有,緣有有生,緣生有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,此苦盛陰,緣生而有,是為苦集。菩薩思惟:苦集陰時,生智、生眼、生覺、生明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證。

又想:生死从哪里来?因为什么而存在?就用智慧观察它产生的根源,从生、有、老、死,生是老死的缘由;生从有产生,有是生的缘由;有从取产生,取是有缘由;取从爱产生,爱是取的缘由;爱从受产生,受是爱的缘由;受从触产生,触是受的缘由;触从六入产生,六入是触的缘由;六入从名色产生,名色是六入的缘由;名色从识产生,识是名色的缘由;识从行产生,行是识的缘由;行从痴产生,痴是行的缘由。这就是因为痴而有行,因为行而有识,因为识而有名色,因为名色而有六入,因为六入而有触,因为触而有受,因为受而有爱,因为爱而有取,因为取而有有,因为有而有生,因为生而有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苦恼,这种苦的盛大的阴霾,因为生而存在,这就是苦集。菩萨思考:苦集的阴霾出现的时候,就产生智慧、产生眼识、产生觉悟、产生光明、产生通达、产生智慧、产生证悟。

於時,菩薩復自思惟:何等無故老死無?何等滅故老死滅?即以智慧觀察所由,生無故老死無,生滅故老死滅;有無故生無,有滅故生滅;取無故有無,取滅故有滅;愛無故取無,愛滅故取滅;受無故愛無,受滅故愛滅;觸無故受無,觸滅故受滅;六入無故觸無,六入滅故觸滅;名色無故六入無,名色滅故六入滅;識無故名色無,識滅故名色滅;行無故識無,行滅故識滅;癡無故行無,癡滅故行滅。是為癡滅故行滅,行滅故識滅,識滅故名色滅,名色滅故六入滅,六入滅故觸滅,觸滅故受滅,受滅故愛滅,愛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滅。菩薩思惟:苦陰滅時,生智、生眼、生覺、生明、生通、生慧、生證。爾時,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,如實知,如實見已,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佛時頌曰:

当时,菩萨又自己思考:因为什么没有生,就没有老死?因为什么灭掉生,就灭掉老死?就用智慧观察它的根源,因为没有生,就没有老死,因为生灭了,就灭掉了老死;因为没有有,就没有生,因为有灭掉了,就灭掉了生;因为没有取,就没有有,因为取灭掉了,就灭掉了有;因为没有爱,就没有取,因为爱灭掉了,就灭掉了取;因为没有受,就没有爱,因为受灭掉了,就灭掉了爱;因为没有触,就没有受,因为触灭掉了,就灭掉了受;因为没有六入,就没有触,因为六入灭掉了,就灭掉了触;因为没有名色,就没有六入,因为名色灭掉了,就灭掉了六入;因为没有识,就没有名色,因为识灭掉了,就灭掉了名色;因为没有行,就没有识,因为行灭掉了,就灭掉了识;因为没有痴,就没有行,因为痴灭掉了,就灭掉了行。这就是因为痴灭掉了,所以行灭掉了,因为行灭掉了,所以识灭掉了,因为识灭掉了,所以名色灭掉了,因为名色灭掉了,所以六入灭掉了,因为六入灭掉了,所以触灭掉了,因为触灭掉了,所以受灭掉了,因为受灭掉了,所以爱灭掉了,因为爱灭掉了,所以取灭掉了,因为取灭掉了,所以有灭掉了,因为有灭掉了,所以生灭掉了,因为生灭掉了,所以老、死、忧、悲、苦恼灭掉了。菩萨思考:苦的阴霾灭掉的时候,就产生智慧、产生眼识、产生觉悟、产生光明、产生通达、产生智慧、产生证悟。当时,菩萨逆着、顺着用智慧观察十二因缘,真实地了解,真实地看见了,就在座位上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陀当时颂道:

此言眾中說,汝等當善聽,

这些话在人群中说出来,你们应该认真听,

過去菩薩觀,本所未聞法。

过去菩萨观察到的,是你们以前没有听过的法。

老死從何緣?因何等而有?

老死从哪里来?因为什么而存在?

如是正觀已,知其本由生。

这样正观之后,就知道它本来是由生而来的。

生本由何緣?因何事而有?

生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事而存在?

如是思惟已,知生從有起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生从有产生。

取彼取彼已,展轉更增有;

取了又取,不断地增加有;

是故如來說,取是有因緣。

所以佛陀说,取是有因缘。

如眾穢惡聚,風吹惡流演;

就像一堆污秽的东西,被风吹着,到处散发恶臭;

如是取相因,因愛而廣普。

这样取的相,因为爱而广泛地传播开来。

愛由於受生,起苦羅網本;

爱因为受而产生,是苦的罗网的根源;

以染著因緣,苦樂共相應。

因为染着,苦乐就互相对应。

受本由何緣?因何而有受?

受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而有受?

以是思惟已,知受由觸生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受是由触产生的。

觸本由何緣?因何而有觸?

触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而有触?

如是思惟已,觸由六入生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触是由六入产生的。

六入本何緣?因何有六入?

六入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而有六入?

如是思惟已,六入名色生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六入是由名色产生的。

名色本何緣?因何有名色?

名色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而有名色?

如是思惟已,名色從識生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名色是从识产生的。

識本由何緣?因何而有識?

识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而有识?

如是思惟已,知識從行生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识从行产生的。

行本由何緣?因何而有行?

行本来是因为什么?因为什么而有行?

如是思惟已,知行從癡生。

这样思考之后,就知道行从痴产生的。

如是因緣者,名為實義因,

这样因缘,叫做真实的因缘,

智慧方便觀,能見因緣根。

智慧方便地观察,就能看到因缘的根源。

苦非賢聖造,亦非無緣有,

苦不是贤圣造的,也不是没有缘由而存在的,

是故變易苦,智者所斷除。

所以要改变苦,智慧的人才能断除它。

若無明滅盡,是時則無行;

如果无明灭尽了,那么就没有行;

若無有行者,則亦無有識;

如果没有人行,那么就没有识;

若識永滅者,亦無有名色;

如果识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名色;

名色既已滅,即無有諸入;

名色已经灭掉了,就没有六入;

若諸入永滅,則亦無有觸;

如果六入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触;

若觸永滅者,則亦無有受;

如果触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受;

若受永滅者,則亦無有愛;

如果受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爱;

若愛永滅者,則亦無有取;

如果爱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取;

若取永滅者,則亦無有有;

如果取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有;

若有永滅者,則亦無有生;

如果有永远灭掉了,那么就没有生;

若生永滅者,無老病苦陰;

如果生永远灭掉了,就没有老、病、苦的阴霾;

一切都永盡,智者之所說。

一切都永远灭尽了,这是智慧的人所说。

十二緣甚深,難見難識知;

十二因缘非常深奥,很难看见、很难认识、很难知道;

唯佛能善覺,因是有是無。

只有佛陀才能善于觉察,因缘是有还是没有。

若能自觀察,則無有諸入;

如果能够自己观察,那么就没有六入;

深見因緣者,更不外求師。

深入地看见因缘的人,就不需要再向外求师。

能於陰界入,離欲無染者;

能够进入阴界,远离欲望,没有染着的人;

堪受一切施,淨報施者恩。

能够承受一切施舍,清净地报答施舍者的恩情。

若得四辯才,獲得決定證;

如果得到四种辩才,获得决定性的证悟;

能解眾結縛,斷除無放逸。

能够解开众生的束缚,断除一切,没有懈怠。

色受想行識,猶如朽故車;
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就像破旧的马车;

能諦觀此法,則成等正覺。

能够真实地观察这些法,就能成就等正觉。

如鳥遊虛空,東西隨風逝;

就像鸟儿在空中飞翔,东奔西走,随风飘荡;

菩薩斷眾結,如風靡輕衣。

菩萨断除众生的结缚,就像风吹过轻薄的衣服。

毗婆尸閑靜,觀察於諸法;

毗婆尸佛在清静中,观察一切法;

老死何緣有?從何而得滅?

老死因为什么而存在?从哪里才能灭掉它?

彼作是觀已,生清淨智慧;

他这样观察之后,生起了清净的智慧;

知老死由生,生滅老死滅。

知道老死是由生而来的,生灭了,老死就灭掉了。

毗婆尸佛初成道時,多修二觀,一曰安隱觀,二曰出離觀。佛於是頌曰:

毗婆尸佛刚成佛的时候,经常修行两种观法,一个是安隐观,一个是出离观。佛于是就唱诵道:

如來無等等,多修於二觀;

如来无与伦比,经常修行这两种观法;

安隱及出離,仙人度彼岸。

安隐和出离,仙人才能度过彼岸。

其心得自在,斷除眾結使;

修行的人内心获得自在,断除各种烦恼;

登山觀四方,故號毘婆尸。

他登上山顶观望四方,因此被称为毗婆尸。

大智光除冥,如以鏡自照;

大智慧的光明驱散了黑暗,就像用镜子照自己一样;

為世除憂惱,盡生老死苦。

为世间消除忧愁烦恼,彻底断除生老病死的痛苦。

毗婆尸佛於閑靜處復作是念:我今已得此無上法,甚深微妙,難解難見,息滅、清淨,智者所知,非是凡愚所能及也。斯由眾生異忍、異見、異受、異學,依彼異見,各樂所求,各務所習。是故於此甚深因緣,不能解了,然愛盡涅槃,倍復難知,我若為說,彼必不解,更生觸擾。作是念已,即便默然不復說法。

毗婆尸佛在静处又这样想:我现在已经得到了无上的法,非常深奥微妙,很难理解也很难见到,它熄灭了烦恼,清净无染,只有智者才能理解,凡夫愚人根本无法理解。这是因为众生忍耐力不同、观点不同、感受不同、学习不同,他们根据各自的观点,各自追求快乐,各自努力学习。因此,对于这种深奥的缘起,他们无法理解,而爱欲断尽、涅槃寂静,更是难以知晓,如果我向他们讲解,他们肯定无法理解,反而会增加烦恼。想到这里,他就保持沉默,不再说法。

時,梵天王知毗婆尸如來所念,即自思惟:念此世間便為敗壞,甚可哀愍。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,而不欲說。譬如力士屈伸臂頃,從梵天宮忽然來下,立於佛前,頭面禮足,却住一面。時,梵天王右膝著地,叉手合掌白佛言:唯願世尊以時說法!今此眾生塵垢微薄,諸根猛利,有恭敬心,易可開化,畏怖後世無救之罪,能滅惡法,出生善道。

这时,梵天王知道毗婆尸如来心里所想,就自己思考:如果这样想,世间就会毁灭,实在令人怜悯。毗婆尸佛已经得到了这种深奥微妙的法,却不愿意说。就像大力士伸缩手臂一样快,从梵天宫突然来到佛面前,头面礼拜佛足,然后站在一旁。这时,梵天王右膝着地,双手合十,向佛说道:希望世尊您能及时说法!现在这些众生尘垢很薄,根性很利,有恭敬心,很容易教化,他们害怕来世没有救赎的罪过,能灭除恶法,出生善道。

佛告梵王:如是!如是!如汝所言,但我於閑靜處默自思念:所得正法甚深微妙,若為彼說,彼必不解,更生觸擾,故我默然不欲說法。我從無數阿僧祇劫,勤苦不懈,修無上行,今始獲此難得之法,若為婬、怒、癡眾生說者,必不承用,徒自勞疲。此法微妙,與世相反,眾生染欲,愚冥所覆,不能信解。梵王!我觀如此,是以默然不欲說法。

佛告诉梵王:是的!是的!正如你所说,但我独自在静处思考:我所得到的正法非常深奥微妙,如果向他们说,他们肯定无法理解,反而会增加烦恼,所以我保持沉默,不愿意说法。我从无数阿僧祇劫,勤苦不懈,修持无上行,现在才获得这种难得的法,如果向贪婪、愤怒、愚痴的众生说,他们肯定不会接受,只会徒劳无功。这种法非常微妙,与世俗相反,众生染着欲望,被愚痴蒙蔽,无法相信理解。梵王!我观察到这种情况,所以保持沉默,不愿意说法。

時,梵天王復重勸請,慇懃懇惻,至于再三:世尊!若不說法,今此世間便為壞敗,甚可哀愍。唯願世尊以時敷演,勿使眾生墜落餘趣!爾時,世尊三聞梵王慇懃勸請,即以佛眼觀視世界,眾生垢有厚薄,根有利鈍,教有難易。易受教者畏後世罪,能滅惡法,出生善道。譬如優鉢羅花、鉢頭摩華、鳩勿頭華、分陀利華,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,或有已出與水平者,或有出水未敷開者,然皆不為水所染著,易可開敷。世界眾生,亦復如是。

这时,梵天王再次恳切劝请,非常殷勤,反复三次:世尊!如果您不说法,现在这个世界就会毁灭,实在令人怜悯。希望世尊您能及时讲解,不要让众生堕落到其他恶趣!这时,世尊三次听到梵王恳切的劝请,就用佛眼观察世界,发现众生尘垢有厚有薄,根性有利有钝,教化也有难易。容易教化的人害怕来世罪过,能灭除恶法,出生善道。就像优钵罗花、钵头摩花、鸠勿头花、分陀利花,有的刚从污泥中长出来,还没有接触到水;有的已经长出来,与水面齐平;有的已经出水,还没有完全开放,但是它们都没有被水污染,很容易开放。世界众生,也是这样。

爾時,世尊告梵王曰:吾愍汝等,今當開演甘露法門,是法深妙,難可解知,今為信受樂聽者說,不為觸擾無益者說。

这时,世尊对梵王说:我怜悯你们,现在将要讲解甘露法门,这种法非常深奥微妙,很难理解,现在只对相信并乐于听闻的人说,不对那些会增加烦恼、没有益处的人说。

爾時,梵王知佛受請,歡喜踊躍,遶佛三匝,頭面禮足,忽然不現。其去未久,是時如來靜默自思:我今先當為誰說法?即自念言:當入槃頭城內,先為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騫茶開甘露法門。於是,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頃,於道樹忽然不現,至槃頭城槃頭王鹿野苑中,敷座而坐。佛於是頌曰:

这时,梵王知道佛答应了,非常欢喜,绕佛三圈,头面礼拜佛足,突然就不见了。他离开不久,这时如来静默思考:我现在应该先为谁说法?就自己想:应该进入槃头城,先为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骞茶讲解甘露法门。于是,世尊就像大力士伸缩手臂一样快,在道树下突然不见了,来到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,铺好座位坐下。佛于是就唱诵道:

如師子在林,自恣而遊行;

就像狮子在森林里,自由自在的游行;

彼佛亦如是,遊行無罣礙。

佛也是这样,游行无阻碍。

毘婆尸佛告守苑人曰:汝可入城,語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騫茶:寧欲知不?毘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,欲見卿等,宜知是時。時,彼守苑人受教而行,至彼二人所,具宣佛教。二人聞已,即至佛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。佛漸為說法,示教利喜:施論、戒論、生天之論,欲惡不淨,上漏為患,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。爾時,世尊見此二人心意柔輭,歡喜信樂,堪受正法,於是即為說苦聖諦,敷演開解,分布宣釋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出要諦。

毗婆尸佛对守苑人说:你可以进城,告诉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骞茶:你们想不想知道?毗婆尸佛现在在鹿野苑中,想见你们,你们应该知道现在是时机。这时,守苑人听从教诲,来到那两个人那里,详细地宣讲佛法。两个人听到后,就来到佛那里,头面礼拜佛足,然后坐在一旁。佛逐渐为他们说法,示教利喜:布施的道理、戒律的道理、生天的道理,贪欲、瞋恨、愚痴的不净,漏习的危害,赞叹出离是最高妙、最清净、第一的。这时,世尊看到这两个人心意柔软,欢喜信乐,能够接受正法,于是就为他们讲解苦圣谛,详细阐释开解,分别宣说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出要谛。

爾時,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騫茶,即於座上遠離塵垢,得法眼淨,猶若素質易為受染。是時,地神即唱斯言:毗婆尸如來於槃頭城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,沙門、婆羅門、諸天、魔、梵及餘世人所不能轉。如是展轉,聲徹四天王,乃至他化自在天,須臾之頃,聲至梵天。佛時頌曰:

这时,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骞茶,就在座位上远离尘垢,得到法眼清净,就像白布很容易被染上颜色一样。这时,地神就唱道:毗婆尸如来在槃头城鹿野苑中转动无上的法轮,沙门、婆罗门、诸天、魔、梵天以及其他世间人,都无法转动这种法轮。这样传达下去,声音传遍四天王,甚至传到他化自在天,片刻之间,声音就传到梵天。佛当时就唱诵道:

歡喜心踊躍,稱讚於如來,

欢喜地跳跃,称赞着如来,

毘婆尸成佛,轉無上法輪。

毗婆尸成佛,转动无上的法轮。

初從樹王起,往詣槃頭城,

最初从树王处出发,前往槃头城,

為騫茶、提舍,轉四諦法輪。

为骞茶、提舍,转动四谛法轮。

時騫茶、提舍,受佛教化已,

当时骞茶、提舍,接受佛的教化之后,

於淨法輪中,梵行無有上。

在清净的法轮中,梵行没有更高的了。

彼忉利天眾,及以天帝釋,

那些忉利天众,以及天帝释,

歡喜轉相告,諸天無不聞。

欢喜地互相告知,诸天没有不知道的。

佛出於世間,轉無上法輪;

佛出世,转动无上的法轮;

增益諸天眾,減損阿須倫。

增益诸天众,减少阿修罗。

昇仙名普聞,善智離世邊;

升仙名声普闻,善智远离世边;

於諸法自在,智慧轉法輪。

在诸法中自在,智慧转动法轮。

觀察平等法,息心無垢穢;

观察平等法,息心无垢秽;

以離生死扼,智慧轉法輪。

以远离生死扼,智慧转动法轮。

滅苦離諸惡,出欲得自在;

灭苦远离诸恶,出欲得自在;

離於恩愛獄,智慧轉法輪。

远离于恩爱狱,智慧转动法轮。

正覺人中尊,二足尊調御;

正觉人中尊,二足尊调御;

一切縛得解,智慧轉法輪。

一切缚得解脱,智慧转动法轮。

教化善導師,能降伏魔怨;

教化善导师,能降伏魔怨;

彼離於諸惡,智慧轉法輪。

彼远离于诸恶,智慧转动法轮。

無漏力降魔,諸根定不懈;

无漏力降魔,诸根定不懈;

盡漏離魔縛,智慧轉法輪。

尽漏远离魔缚,智慧转动法轮。

若學決定法,知諸法無我;

若学习决定法,知诸法无我;

此為法中上,智慧轉法輪。

此为法中上,智慧转动法轮。

不以利養故,亦不求名譽;

不以利养故,亦不求名誉;

愍彼眾生故,智慧轉法輪。

愍彼众生故,智慧转动法轮。

見眾生苦厄,老病死逼迫;

见众生苦厄,老病死逼迫;

為此三惡趣,智慧轉法輪。

为此三恶趣,智慧转动法轮。

斷貪瞋恚癡,拔愛之根原;

断贪瞋恚痴,拔爱之根源;

不動而解脫,智慧轉法輪。

不动而解脱,智慧转动法轮。

難勝我已勝,勝已自降伏;

难胜我已胜,胜已自降伏;

已勝難勝魔,智慧轉法輪。

已胜难胜魔,智慧转动法轮。

此無上法輪,唯佛乃能轉;

此无上的法轮,唯佛乃能转;

諸天魔釋梵,無有能轉者。

诸天魔释梵,无有能转者。

親近轉法輪,饒益天人眾;

亲近转法轮,饶益天人众;

此等天人師,得度于彼岸。

此等天人师,得度于彼岸。

是時,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騫茶,見法得果,真實無欺,成就無畏,即白毘婆尸佛言:我等欲於如來法中淨修梵行。

这时,王子提舍、大臣子骞茶,见法得果,真实无欺,成就无畏,就对毗婆尸佛说:我们想要在如来的法中清净修行梵行。

佛言:善來,比丘!吾法清淨自在,修行以盡苦際。

佛说:善来,比丘!我的法清净自在,修行以尽苦际。

爾時,二人即得具戒。

尔时,二人就得到了具戒。

具戒未久,如來又以三事示現:一曰神足,二曰觀他心,三曰教誡,即得無漏、心解脫、生無疑智。

具戒不久,如来又以三件事示现:一是神足,二是观他心,三是教诫,就得到了无漏、心解脱、生无疑智。

爾時,槃頭城內眾多人民,聞二人出家學道,法服持鉢,淨修梵行,皆相謂曰:其道必真,乃使此等捨世榮位,捐棄所重。

尔时,槃头城内众多人民,听说二人出家学道,法服持钵,清净修行梵行,都互相说:他们的道一定是真的,才会使他们舍弃世上的荣位,捐弃所重。

時,城內八萬四千人往詣鹿野苑中毘婆尸佛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。

时,城内八万四千人前往鹿野苑中毗婆尸佛处,头面礼足,退坐一旁。

佛漸為說法,示教利喜:施論、戒論、生天之論,欲惡不淨,上漏為患,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。

佛逐渐为他们说法,示教利喜:施论、戒论、生天之论,欲恶不净,上漏为患,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。

爾時,世尊見此大眾心意柔輭,歡喜信樂,堪受正法,於是即為說苦聖諦,敷演開解,分布宣釋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出要諦。

尔时,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弱,欢喜信乐,堪受正法,于是就为他们说苦圣谛,敷演开解,分布宣释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出要谛。

時,八萬四千人即於座上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,猶如素質易為受色,見法得果,真實無欺,成就無畏,即白佛言:我等欲於如來法中淨修梵行。

时,八万四千人就于座上远离尘垢,得法眼净,犹如素质易为受色,见法得果,真实无欺,成就无畏,就对佛说:我们想要在如来的法中清净修行梵行。

佛言:善來,比丘!吾法清淨自在,修行以盡苦際。

佛说:善来,比丘!我的法清净自在,修行以尽苦际。

時,八萬四千人即得具戒。

时,八万四千人就得到了具戒。

具戒未久,世尊以三事教化:一曰神足,二曰觀他心,三曰教誡,即得無漏、心解脫、生無疑智。

具戒不久,世尊以三件事教化:一是神足,二是观他心,三是教诫,就得到了无漏、心解脱、生无疑智。

前八萬四千人聞佛於鹿野苑中,轉無上法輪,沙門、婆羅門、諸天、魔、梵及餘世人所不能轉,即詣槃頭城毘婆尸佛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。

先前八万四千人听说佛在鹿野苑中,转动无上的法轮,沙门、婆罗门、诸天、魔、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,就前往槃头城毗婆尸佛处,头面礼足,退坐一旁。

佛時頌曰:

佛时颂曰:

如人救頭燃,速疾求滅處;

如同人救头燃,迅速寻求灭处;

彼人亦如是,速詣於如來。

那人亦如是,迅速前往如来。

時,佛為說法亦復如是。

时,佛为说法亦复如是。

爾時,槃頭城有十六萬八千大比丘眾,提舍比丘、騫茶比丘於大眾中上昇虛空,身出水火,現諸神變,而為大眾說微妙法。

尔时,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,提舍比丘、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,身出水火,现诸神变,而为大众说微妙法。

爾時,如來默自念言:今此城內乃有十六萬八千大比丘眾,宜遣遊行,各二人俱在在處處,至於六年,還來城內說具足戒。

尔时,如来默自念言:现在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,应该遣他们游行,每二人俱在各处,直到六年,再回来城内说具足戒。

時,首陀會天知如來心,譬如力士屈伸臂頃,從彼天沒,忽然至此,於世尊前,頭面禮足,却住一面,須臾白佛言:如是,世尊!此槃頭城內比丘眾多,宜各分布,處處遊行,至於六年,乃還此城,說具足戒,我當擁護,令無伺求得其便者。

时,首陀会天知道如来的心,譬如力士屈伸臂顷,从彼天没,忽然至此,于世尊前,头面礼足,退住一旁,须臾对佛说:如是,世尊!此槃头城内比丘众多,应该各自分布,处处游行,直到六年,才回此城,说具足戒,我当拥护,令无伺求得其便者。

爾時,如來聞此天語,默然可之。

尔时,如来闻此天语,默然可之。

時,首陀會天見佛默然許可,即禮佛足,忽然不現,還至天上。

当时,首陀会天见到佛陀默然许可,就向佛陀礼拜,突然消失不见,回到了天上。

其去未久,佛告諸比丘:今此城內,比丘眾多,宜各分布,遊行教化,至六年已,還集說戒。

他离开不久,佛陀告诉比丘们:现在这座城里,比丘很多,应该各自分散,四处游行教化众生,等到六年后,再回来这里一起受戒。

時,諸比丘受佛教已,執持衣鉢,禮佛而去。

当时,比丘们接受了佛陀的教诲,拿着自己的衣服和钵,向佛陀礼拜后就离开了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当时颂道:

佛悉無亂眾,無欲無戀著;

佛陀心中没有一丝杂念,没有任何欲望,不贪恋任何东西;

威如金翅鳥,如鶴捨空池。

佛陀威严如金翅鸟般强大,像鹤一样远离尘世,洒脱自在。

時,首陀會天於一年後告諸比丘:汝等遊行已過一年,餘有五年。

一年后,首陀会天告诉比丘们:你们游行已经过了一年,还有五年。

汝等當知,訖六年已,還城說戒。

你们应该知道,等到六年满了,就回来这座城里受戒。

如是至于六年,天復告言:六年已滿,當還說戒。

就这样过了六年,首陀会天再次告诉他们:六年已经满了,该回来受戒了。

時,諸比丘聞天語已,攝持衣鉢,還槃頭城,至鹿野苑毘婆尸佛所,頭面禮足,却坐一面。

当时,比丘们听到首陀会天的话,就收拾好自己的衣服和钵,回到了槃头城,来到了鹿野苑毗婆尸佛的面前,顶礼佛陀的双足,然后坐在一边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当时颂道:

如象善調,隨意所之;

就像大象经过良好的调教,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;

大眾如是,隨教而還。

大众也像这样,按照佛陀的教诲,回到了这里。

爾時,如來於大眾前上昇虛空,結加趺坐,講說戒經:忍辱為第一,佛說涅槃最,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。

这时,佛陀在众人面前升上虚空,结跏趺坐,讲授戒经:忍辱是第一重要的,佛陀说涅槃是最好的,不以剃除头发伤害他人,不能算作真正的沙门。

時,首陀會天去佛不遠,以偈頌曰:

当时,首陀会天离佛陀不远,用偈颂说道:

如來大智,微妙獨尊,

佛陀大智慧,微妙独一无二,尊贵无比,

止觀具足,成最正覺。

止观双运,成就了最圆满的觉悟。

愍群生故,在世成道,

为了怜悯众生,佛陀在世间成道,

以四真諦,為聲聞說。

用四圣谛,为声闻弟子讲解。

苦與苦因,滅苦之諦,

苦和苦的根源,灭苦的真理,

賢聖八道,到安隱處。

贤圣八正道,可以到达安乐之处。

毘婆尸佛,出現于世,

毗婆尸佛,出现在世间,

在大眾中,如日光曜。

在人群中,就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四方。

說此偈已,忽然不現。

说完这些偈语,首陀会天就突然消失了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我自思念:昔一時於羅閱城耆闍崛山,時,生是念:我所生處,無所不遍,唯除首陀會天,設生彼天,則不還此。

这时,佛陀对比丘们说:我曾经在罗阅城耆闍崛山,当时,我心里想:我所生之处,无处不在,只有首陀会天,如果我生到那里,就不会再回到这里。

我時,比丘!復生是念:我欲至無造天上。

当时,比丘们!我又想:我要去无造天。

時,我如壯士屈伸臂頃,於此間沒,現於彼天。

当时,我就像壮士伸展手臂一样快,从这里消失,出现在了无造天。

時,彼諸天見我至彼,頭面作禮,於一面立,而白我言:我等皆是毘婆尸如來弟子,從彼佛化,故來生此,具說彼佛因緣本末。

当时,无造天上的天人们看到我来到这里,就顶礼我的头面,站在一边,对我说:我们都是毗婆尸如来的弟子,从他那里接受佛法,所以才生到这个天界,现在详细地告诉你佛陀的因缘本末。

又尸棄佛、毘沙婆佛、拘樓孫佛、拘那含佛、迦葉佛、釋迦牟尼佛,皆是我師,我從受化,故來生此。

还有尸弃佛、毗沙婆佛、拘楼孙佛、拘那含佛、迦叶佛、释迦牟尼佛,都是我的老师,我从他们那里接受佛法,所以才生到这个天界。

亦說諸佛因緣本末,至生阿迦尼吒諸天,亦復如是。

他们也讲述了这些佛陀的因缘本末,直到生到阿迦尼吒天,也是一样。

佛時頌曰:

佛陀当时颂道:

譬如力士,屈伸臂頃,

就像力士伸展手臂一样快,

我以神足,至無造天。

我用神通,到达了无造天。

第七大仙,降伏二魔,

第七大仙,降伏了两个魔,

無熱無見,叉手敬禮。

没有热恼,没有分别心,双手合十向我敬礼。

如晝度樹,釋師遠聞,

就像白天穿过树林,释迦老师的名声远播,

相好具足,到善見天。

相好圆满,到达了善见天。

猶如蓮華,水所不著,

就像莲花,不被水沾染,

世尊無染,至大善見。

佛陀无染,到达了大善见天。

如日初出,淨無塵翳,

就像太阳初升,清净无尘埃,

明若秋月,詣一究竟。

明亮如秋月,到达了究竟的境界。

此五居處,眾生所淨,

这五个天界,是众生清净的地方,

心淨故來,詣無煩惱。

因为心清净,所以来到这里,没有烦恼。

淨心而來,為佛弟子,

清净心而来,成为佛陀的弟子,

捨離染取,樂於無取。

舍弃染着,乐于无取。

見法決定,毘婆尸子,

见到佛法坚定不移,毗婆尸佛的弟子,

淨心善來,詣大仙人,

清净心善而来,到达了大仙人天,

尸棄佛子,無垢無為,

尸弃佛的弟子,无垢无为,

以淨心來,詣離有尊。

以清净心而来,到达了离有天。

毘沙婆子,諸根具足,

毗沙婆佛的弟子,诸根具足,

淨心詣我,如日照空。

清净心来见我,就像太阳照耀虚空。

拘樓孫子,捨離諸欲,

拘楼孙佛的弟子,舍弃一切欲望,

淨心詣我,妙光焰盛。

清净心来见我,光明盛大。

拘那含子,無垢無為,

拘那含佛的弟子,无垢无为,

淨心詣我,光如月滿。

清净心来见我,光明如满月。

迦葉弟子,諸根具足,

迦叶佛的弟子,诸根具足,

淨心詣我,如比天念,不亂大仙,

清净心来见我,就像比天念,不乱大仙,

神足第一,以堅固心,

神通第一,以坚固的心,

為佛弟子。淨心而來,

成为佛陀的弟子。清净心而来,

為佛弟子,禮敬如來,

成为佛陀的弟子,礼敬佛陀,

具啟人尊。所生成道,

详细地向佛陀请教。所生之处,成道之处,

名、姓、種族,知見深法,

名字、姓氏、种族,了解深奥的佛法,

成無上道。比丘靜處,

成就无上的道。比丘静处,

離于塵垢,精勤不懈,

远离尘垢,精进不懈,

斷諸有結。此是諸佛,

断除一切烦恼。这是诸佛,

本末因緣,釋迦如來,

因缘本末,释迦如来,

之所演說。

所讲授的。

佛說此大因緣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佛陀讲完这个大因缘经后,比丘们听到佛陀所说,都欢喜地奉行。

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

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

長阿含經

目录